close
防癌捷徑--基因檢測
⊙賴耿光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治療中心放射腫瘤科) 隨著影像醫學的進步,生物科技的發達,早期診斷癌症已經不是夢想。一般健檢的腫瘤指標,不僅敏感度及特異性不高,更無法發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診斷發現時都已太晚。
基因檢測及蛋白晶片等的應用,能早期發現0.2公分以下的腫瘤,甚至更早在癌腫瘤血管增生前發現,可說是醫界在早期發現癌症、提高癌病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之重大進展。目前基因晶片及蛋白晶片技術, 發展最多者即所謂的微陣列分析 ( Microarray analysis ) ,主要就是將人體正常組織及癌組織所有約四萬個基因的基因片段, 經萃取其中的訊息核醣核酸( mRNA ) 再反轉錄成 cDNA。 這兩種 cDNA 同時在 microarray 的晶片上進行雜合, 經此過程後再去除其中非特異性的結合, 最後利用電腦全自動分析系統直接分析螢光強弱, 藉由螢光強弱可以直接反應異常的基因表現及這些基因在細胞中的活性。
一般傳統腫瘤指標包括CEA、PSA、CA153、CA199、CA125、AFP、SCC、β-HCG等 ; 影像檢查則有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電腦斷層(CT SCAN)、 磁振照影(MRI)、正子斷層攝影( PET或PET-CT ) 等項目。 這些檢查以腫瘤指標為例,既不敏感(有癌症時腫瘤指標沒有高,除PSA外,平均敏感度都在50%以下),也無特異性( 腫瘤指標高了但不一定就是癌症)。因此,用腫瘤指標來做癌症篩檢參考價值不大。再以影像檢查為例,乳房X光攝影(mammogram)其敏感度只有50%,特異性只有20%,亞洲婦女比例更低。此外,電腦斷層只能找到1公分以上的腫瘤,磁振照影可以找到0.7公分的腫瘤,PET正子斷層照影也只能找出最小到0.6公分的腫瘤。
由於癌細胞在成長的過程中長到0.1~0.2公分的時候就會有血管新生,以便提供足夠的營養,讓癌細胞繼續繁殖下去; 但就在這個時候,癌細胞會藉著新生的血管,循環轉移到全身。因此,所謂有效的早期診斷,就應該在細胞數小於0.2公分的時候就能偵測出來,但靠腫瘤指標及影像檢查,還是力有未逮。目前由於生物晶片的運用,如基因晶片( DNA晶片及mRNA 晶片 ) 及蛋白晶片,已可以彌補傳統篩檢的不足,開啟了癌症篩檢的新領域。
2002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病理研究室的Liotta醫師(Lence A Liotta),發表在世界知名醫學雜誌 (The Lancet),這是第一次用蛋白體技術 (Proteomics),成功地分析早期卵巢癌病人血漿中蛋白群的類型(又稱為指紋圖譜)。在未知受試者的背景之下,50個卵巢癌的病人都能百分百藉這項技術完全診斷出來,其中32個屬於第一期,18個是第二、第三、第四期,因此它的敏感度高達100%,至於特異性則高達95%,陽性預測值(PPV)為94%,而同時以血清CA125作對照,其PPV只有35%。這一項技術成功的開展了癌症早期診斷的新領域。不止卵巢癌已經找到特殊的蛋白群類型,到目前已有肺癌、攝護腺癌、胃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共六種癌症的蛋白群類型都一一被確定出來。在肺癌中甚至可以應用蛋白群類型去預測高危險群是否存在癌前兆的病變,此外在區分攝護腺癌與良性肥大之間,其敏感度有83%,特異性97%,PPV則高達96%; 若以PSA作對照,PSA之敏感度雖有90%以上,但特異性則只有25%,顯示這項技術確有獨特之處。
癌症基因及蛋白晶片的發展,目前在國內仍處於研究試驗階段,尚未全面推廣到臨床領域, 但隨著受測人數的持續增加, 慢慢地我們可以發掘屬於自己國人六大癌症的特殊蛋白群類型, 再經過仔細的數據判讀及嚴格的確認步驟,未來建立 mRNA 癌症分子生物檢測平台,且為癌症預防及早期診治提供可行策略將是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德桃癌症資訊網﹞
⊙賴耿光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治療中心放射腫瘤科) 隨著影像醫學的進步,生物科技的發達,早期診斷癌症已經不是夢想。一般健檢的腫瘤指標,不僅敏感度及特異性不高,更無法發現小於1公分的腫瘤,診斷發現時都已太晚。
基因檢測及蛋白晶片等的應用,能早期發現0.2公分以下的腫瘤,甚至更早在癌腫瘤血管增生前發現,可說是醫界在早期發現癌症、提高癌病治癒率、降低死亡率之重大進展。目前基因晶片及蛋白晶片技術, 發展最多者即所謂的微陣列分析 ( Microarray analysis ) ,主要就是將人體正常組織及癌組織所有約四萬個基因的基因片段, 經萃取其中的訊息核醣核酸( mRNA ) 再反轉錄成 cDNA。 這兩種 cDNA 同時在 microarray 的晶片上進行雜合, 經此過程後再去除其中非特異性的結合, 最後利用電腦全自動分析系統直接分析螢光強弱, 藉由螢光強弱可以直接反應異常的基因表現及這些基因在細胞中的活性。
一般傳統腫瘤指標包括CEA、PSA、CA153、CA199、CA125、AFP、SCC、β-HCG等 ; 影像檢查則有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電腦斷層(CT SCAN)、 磁振照影(MRI)、正子斷層攝影( PET或PET-CT ) 等項目。 這些檢查以腫瘤指標為例,既不敏感(有癌症時腫瘤指標沒有高,除PSA外,平均敏感度都在50%以下),也無特異性( 腫瘤指標高了但不一定就是癌症)。因此,用腫瘤指標來做癌症篩檢參考價值不大。再以影像檢查為例,乳房X光攝影(mammogram)其敏感度只有50%,特異性只有20%,亞洲婦女比例更低。此外,電腦斷層只能找到1公分以上的腫瘤,磁振照影可以找到0.7公分的腫瘤,PET正子斷層照影也只能找出最小到0.6公分的腫瘤。
由於癌細胞在成長的過程中長到0.1~0.2公分的時候就會有血管新生,以便提供足夠的營養,讓癌細胞繼續繁殖下去; 但就在這個時候,癌細胞會藉著新生的血管,循環轉移到全身。因此,所謂有效的早期診斷,就應該在細胞數小於0.2公分的時候就能偵測出來,但靠腫瘤指標及影像檢查,還是力有未逮。目前由於生物晶片的運用,如基因晶片( DNA晶片及mRNA 晶片 ) 及蛋白晶片,已可以彌補傳統篩檢的不足,開啟了癌症篩檢的新領域。
2002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病理研究室的Liotta醫師(Lence A Liotta),發表在世界知名醫學雜誌 (The Lancet),這是第一次用蛋白體技術 (Proteomics),成功地分析早期卵巢癌病人血漿中蛋白群的類型(又稱為指紋圖譜)。在未知受試者的背景之下,50個卵巢癌的病人都能百分百藉這項技術完全診斷出來,其中32個屬於第一期,18個是第二、第三、第四期,因此它的敏感度高達100%,至於特異性則高達95%,陽性預測值(PPV)為94%,而同時以血清CA125作對照,其PPV只有35%。這一項技術成功的開展了癌症早期診斷的新領域。不止卵巢癌已經找到特殊的蛋白群類型,到目前已有肺癌、攝護腺癌、胃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共六種癌症的蛋白群類型都一一被確定出來。在肺癌中甚至可以應用蛋白群類型去預測高危險群是否存在癌前兆的病變,此外在區分攝護腺癌與良性肥大之間,其敏感度有83%,特異性97%,PPV則高達96%; 若以PSA作對照,PSA之敏感度雖有90%以上,但特異性則只有25%,顯示這項技術確有獨特之處。
癌症基因及蛋白晶片的發展,目前在國內仍處於研究試驗階段,尚未全面推廣到臨床領域, 但隨著受測人數的持續增加, 慢慢地我們可以發掘屬於自己國人六大癌症的特殊蛋白群類型, 再經過仔細的數據判讀及嚴格的確認步驟,未來建立 mRNA 癌症分子生物檢測平台,且為癌症預防及早期診治提供可行策略將是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德桃癌症資訊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