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鬱劑『百憂解』之藥物遺傳學研究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蔡世仁醫師)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之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 (WHO)目前將憂鬱症、癌症及AIDS並列為廿一世紀的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工作。憂鬱症的治療主要是以抗鬱劑為主的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抗鬱劑在使用中,基本上可分成四大類: I.選擇性血清素(serotonin)重吸收抑制劑,如百憂解(Prozac) 。II.單胺氧化脢抑制劑。III.三環抗鬱劑。IV.其它類。
如何從多種抗鬱劑挑選出適合憂鬱症患者之抗鬱劑?一般醫師會參考患者過去曾使用過之抗鬱劑的療效、患者的憂鬱症狀及醫師個人之臨床經驗及藥理知識去作選擇。若是一位初次使用抗鬱劑治療之憂鬱症患者,一般臨床需等一至三週才會產生療效,若使用兩個月後效果還是不佳(約3~4成),就需考慮換其它抗鬱劑。面對多種抗鬱劑的選擇,如何在治療開始就選對用藥,選對劑量,而不再是費時的臨床試藥觀察?「藥物遺傳學」是個方式,也可能是未來的藥物治療模式。
甚麼是「藥物遺傳學」?
任何藥物之代謝、療效與副作用,都與患者之基因背景息息相關。藥物遺傳學是根據每個人的遺傳數據(主要是其基因型)來研究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包括藥物療效以及藥物副作用。每個人因藥物所作用的蛋白質之基因不同基因型,對某類藥物反應會有決定性之影響。然而藥物反應通常並不取決於單一基因;為能更精確預測藥物反應,必須同時了解多個藥物相關基因之基因型,以及基因間及基因與環境因素(如抽煙, 飲食習慣等)之交互作用。
本研究是探討大家最熟悉的抗鬱劑-百憂解(Prozac)-的藥物遺傳學。研究團隊包括台北榮總精神部蔡世仁、洪成志醫師,琉璃光精神科診所余伍洋醫師,義大醫院精神科陳泰瑞醫師及玉里榮院劉英杰醫師。
百憂解之藥理作用主要是抑制「血清素回收運輸體」以提高神經之血清素濃度,以更容易與其(血清素)受體作用,最後增加「腦源神經滋養因子」達到滋養腦細胞,而改善情緒的作用。本研究包括230位憂鬱症患者參與,每位服用百憂解抗鬱劑四週,並作治療前後之療效評分及抽血分析其基因型以作療效與基因型相關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來說,年紀較輕的憂鬱症患者,對百憂解抗鬱劑治療有較好療效,但男女性別對百憂解抗鬱劑療效沒有影響。在抗鬱劑療效與基因型相關統計分析發現,百憂解抗鬱劑治療憂鬱症四週後,其療效與百憂解直接作用的蛋白質-「血清素回收運輸體」基因型有相關性,帶有「血清素回收運輸體」表現量多的基因型之憂鬱症患者對百憂解治療有較好療效,特別是在焦慮及身體不適感的症狀。相反的,在血清素作用的接受器--「血清素 1A受體」,帶有表現量多的「血清素 1A受體」基因型之憂鬱症患者對百憂解治療有較差反應。同樣的在血清素的代謝脢--「單胺氧化脢」,帶有表現量多的「單胺氧化脢」基因型之憂鬱症患者對百憂解治療有較差反應,但這現象只有在女性憂鬱症患者有此發現。在憂鬱症改善中很關鍵的蛋白質--「腦源神經滋養因子」的分析,帶有「腦源神經滋養因子」表現量過高或過低的基因型對百憂解治療都是較不利因素。本系列研究,其中除「血清素回收運輸體」其他如「單胺氧化脢」、「血清素 1A受體」及「腦源神經滋養因子」之相關性發現都是首次文獻報告,這些結果並發表在國際雜誌,包括「分子精神醫學雜誌」、「神經精神藥理學雜誌」、「藥物遺傳學雜誌」及「美國醫藥遺傳雜誌」。綜合上述百憂解治療效果相關因素,包括年紀、「血清素回收運輸體」、「單胺氧化脢」、「血清素 1A受體」及「腦源神經滋養因子」基因型的分析,約可預測兩成的百憂解治療效果。
未來我們的抗鬱劑藥物遺傳學研究方向將包括副作用的預測、不同抗鬱劑的藥物遺傳學、並作更長期抗鬱劑療效的觀察研究。另外,為能更精確預測抗鬱劑藥物反應,必須同時包括多個抗鬱劑相關基因以及藥物代謝相關基因之基因型的導入,這些結果將有助臨床醫師更客觀作抗鬱劑的挑選,並減少憂鬱症患者之費時的抗鬱劑試用觀察。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googleads
- Nov 11 Tue 2008 11:04
抗鬱劑『百憂解』之藥物遺傳學研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