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究竟是誰?~談妄想認同障礙症
⊙(書田診所) 一名50歲男性油漆工,近來不但懷疑其太太被某人附身取代,同時還妄想其他同病房的病友都是間諜人員,經醫師診斷為罹患妄想症及憂鬱症。
一位50歲女性公教人員,最近一直跟周遭親友表示其先生被狐狸精所控制,平時不但會對先生動手動腳,還會去清查先生的銀行帳戶存款金額是否有被狐狸精挪用,經醫師診斷為罹患妄想症,同時也有糖尿病。
一名65歲男性退休榮民,有多次住院經驗,除了懷疑其太太為別人所假扮外,就連陌生的路人亦是如此,為了驅魔除惡,甚至還會自行作法或透過某種宗教儀式,來喚回本來的人格。
一位35歲中年婦女,在一次與先生吵架當中,被先生打了一巴掌,而後竟演變成完全不認識先生一般,彷彿變成了透明人一樣,自此從人間蒸發。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以上四起病例情況,其共同徵狀皆為對他人「妄想選擇性的認同」所致,也就是所謂的「妄想認同障礙症」,也是「妄想精神分裂病」的一種,主要對外表現為會突發性妄想污衊甚或暴力攻擊周遭相關親朋好友、機要人士及安全人員等,病發過程中患者意識皆處於清醒狀態,甚至會有自殺及他殺等可能危險行為出現,精神科專業上又可稱之為「卡普格瑞司(Capgras)」與「芙瑞格里(Fregoli)」症候群。
陳家駒醫師指出,「妄想認同障礙症」的病發三部曲依序如下所示︰
1. 否定他人︰把自己當成好人,喜歡捧紅自己(第一階段)。
2. 切割劃分︰全部或選擇性切割人際關係(第二階段)。
3. 抹黑他人︰把別人視為壞人,喜抹黑別人(第三階段)。
陳家駒醫師強調,現代社會充滿緊張、繁忙、紛爭又詭譎多變,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關係破裂」,因此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處處提防、具有敵意不安感,而這正是形成「妄想認同障礙症」的「外在客觀背景因素」所在。除此之外,個人本身的腦神經受損、退化、萎縮,或右側腦病變、枕顳葉病變、兩側大腦不同步,或情緒常矛盾誇大不實、個性敏感、疑心等以上情況,也都是不可忽視的「內在相關病理因素」。
陳家駒醫師並進一步提到,根據自1,923年開始至目前為止,所有以「認同障礙」為核心研究範疇的文獻報告指出,世界各國目前共計有1,500多名的「妄想認同障礙症」患者,年齡平均分佈最小為8歲,最長為90歲,男性多於女性,3成3為器質性腦病變,6成7為功能性精神疾病引起,平均好發年齡約在20~40歲左右,患者家族有較高比例為懷疑與嫉妒特質。值得留意的是,近年來平均好發年齡有提早化的態勢出現,平均提早10歲左右,發生率也較往昔為高,這或許是跟時代局勢急遽變遷、個人主義興盛、科學文明的進步,以及現代生活競爭激烈有關係。
臨床診斷方面,依照各自的病況不同,可分別或同時採取面談、側面了解、事實了解及不良記錄等四種方式為之。面談旨在藉由與病患的耐心會談,瞭解其成長及背景;從近身要人與其朋友側面瞭解其個人心理狀態;從病患過往所經歷之故事及生命事件一窺事實全貌;從患者過往曾留下之相關不良記錄來區別無知、邪癖或生病情況。
目前在臨床治療上,有藥物、家族、心理、領悟性心理等方法可供選擇。藥物性治療以抗精神藥物為主,可減少病人焦慮及認同障礙。如藥物治療讓病情較穩定時,可輔以心理與家族治療,一方面幫助患者逐步「建立對他人的信賴感」,恢復共事關係,同時也增加患者與家人的「溝通瞭解」;領悟性心理治療旨在幫助患者能主動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對他人的見解。
最後,陳家駒醫師再次提醒,「妄想認同障礙症」無論病情輕重與否,都有「慢性化」的傾向,加上病患本身「通常缺乏病識感(insight)」,很少主動尋求治療,即使在他人的壓力下接受治療,「經常自行停藥或乾脆不回門診追蹤」,如果病情稍一控制不當,「有時會發生隨身攜帶武器任意攻擊他人的可能危險」,一般人及家屬皆難以預料,因此患者與其家屬應宜與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千萬不可輕忽。「妄想認同障礙症」患者在初期如得到適當的治療則預後會很好,但若持續1~2年以上還未改善的話則預後會較差。病人在服藥且症狀改善之後,進入可接受心理追蹤治療的階段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如何去消弭病患的疑心、罪惡感與敵意感,並建立其自信感且會信賴別人,以恢復其正常社交功能,則是病患家屬與精神科醫師重要而長期(2~3年)的課題。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書田診所) 一名50歲男性油漆工,近來不但懷疑其太太被某人附身取代,同時還妄想其他同病房的病友都是間諜人員,經醫師診斷為罹患妄想症及憂鬱症。
一位50歲女性公教人員,最近一直跟周遭親友表示其先生被狐狸精所控制,平時不但會對先生動手動腳,還會去清查先生的銀行帳戶存款金額是否有被狐狸精挪用,經醫師診斷為罹患妄想症,同時也有糖尿病。
一名65歲男性退休榮民,有多次住院經驗,除了懷疑其太太為別人所假扮外,就連陌生的路人亦是如此,為了驅魔除惡,甚至還會自行作法或透過某種宗教儀式,來喚回本來的人格。
一位35歲中年婦女,在一次與先生吵架當中,被先生打了一巴掌,而後竟演變成完全不認識先生一般,彷彿變成了透明人一樣,自此從人間蒸發。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以上四起病例情況,其共同徵狀皆為對他人「妄想選擇性的認同」所致,也就是所謂的「妄想認同障礙症」,也是「妄想精神分裂病」的一種,主要對外表現為會突發性妄想污衊甚或暴力攻擊周遭相關親朋好友、機要人士及安全人員等,病發過程中患者意識皆處於清醒狀態,甚至會有自殺及他殺等可能危險行為出現,精神科專業上又可稱之為「卡普格瑞司(Capgras)」與「芙瑞格里(Fregoli)」症候群。
陳家駒醫師指出,「妄想認同障礙症」的病發三部曲依序如下所示︰
1. 否定他人︰把自己當成好人,喜歡捧紅自己(第一階段)。
2. 切割劃分︰全部或選擇性切割人際關係(第二階段)。
3. 抹黑他人︰把別人視為壞人,喜抹黑別人(第三階段)。
陳家駒醫師強調,現代社會充滿緊張、繁忙、紛爭又詭譎多變,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關係破裂」,因此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處處提防、具有敵意不安感,而這正是形成「妄想認同障礙症」的「外在客觀背景因素」所在。除此之外,個人本身的腦神經受損、退化、萎縮,或右側腦病變、枕顳葉病變、兩側大腦不同步,或情緒常矛盾誇大不實、個性敏感、疑心等以上情況,也都是不可忽視的「內在相關病理因素」。
陳家駒醫師並進一步提到,根據自1,923年開始至目前為止,所有以「認同障礙」為核心研究範疇的文獻報告指出,世界各國目前共計有1,500多名的「妄想認同障礙症」患者,年齡平均分佈最小為8歲,最長為90歲,男性多於女性,3成3為器質性腦病變,6成7為功能性精神疾病引起,平均好發年齡約在20~40歲左右,患者家族有較高比例為懷疑與嫉妒特質。值得留意的是,近年來平均好發年齡有提早化的態勢出現,平均提早10歲左右,發生率也較往昔為高,這或許是跟時代局勢急遽變遷、個人主義興盛、科學文明的進步,以及現代生活競爭激烈有關係。
臨床診斷方面,依照各自的病況不同,可分別或同時採取面談、側面了解、事實了解及不良記錄等四種方式為之。面談旨在藉由與病患的耐心會談,瞭解其成長及背景;從近身要人與其朋友側面瞭解其個人心理狀態;從病患過往所經歷之故事及生命事件一窺事實全貌;從患者過往曾留下之相關不良記錄來區別無知、邪癖或生病情況。
目前在臨床治療上,有藥物、家族、心理、領悟性心理等方法可供選擇。藥物性治療以抗精神藥物為主,可減少病人焦慮及認同障礙。如藥物治療讓病情較穩定時,可輔以心理與家族治療,一方面幫助患者逐步「建立對他人的信賴感」,恢復共事關係,同時也增加患者與家人的「溝通瞭解」;領悟性心理治療旨在幫助患者能主動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對他人的見解。
最後,陳家駒醫師再次提醒,「妄想認同障礙症」無論病情輕重與否,都有「慢性化」的傾向,加上病患本身「通常缺乏病識感(insight)」,很少主動尋求治療,即使在他人的壓力下接受治療,「經常自行停藥或乾脆不回門診追蹤」,如果病情稍一控制不當,「有時會發生隨身攜帶武器任意攻擊他人的可能危險」,一般人及家屬皆難以預料,因此患者與其家屬應宜與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千萬不可輕忽。「妄想認同障礙症」患者在初期如得到適當的治療則預後會很好,但若持續1~2年以上還未改善的話則預後會較差。病人在服藥且症狀改善之後,進入可接受心理追蹤治療的階段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如何去消弭病患的疑心、罪惡感與敵意感,並建立其自信感且會信賴別人,以恢復其正常社交功能,則是病患家屬與精神科醫師重要而長期(2~3年)的課題。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