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美17歲少女,厭食症危險一族
⊙(書田診所) 17歲的張姓少女,由媽媽陪同至書田診所精神科看診,張媽媽向醫師訴說女兒這半年多以來,常常失眠、性格變得孤僻、執著、暴躁,因嚴格要求自己的身材,以致於體重由原先的54公斤直線下降至目前的30公斤左右,體重下降幅度高達4成。張姓少女甚至常抱怨媽媽太胖令她感覺很噁心;家裡也常常會囤積很多食物,並會自己烹調食物分給左鄰右舍享用,但自己卻不吃,飲食習慣也非常挑剔。經醫師臨床檢查後發現,原來她是罹患了「厭食症」。
數年前,紅極一時的日本女星宮澤理惠在短時間內體重驟降,身高160多公分的她竟瘦至35公斤以下,原本圓潤美好的身材變成令人觸目驚心的皮包骨,雖然她極力否認,但外界仍推測她患了厭食症。英國黛安娜王妃更曾公開在媒體上承認罹患過厭食症,並且接受心理治療;多年前美國著名的鄉村歌手「木匠兄妹」中的妹妹卡本特也是罹患厭食症而致命。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並非影視明星或公眾人物的專利,在目前普遍認為「瘦即是美」的偏差觀念下,國內罹患厭食症的病人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厭食症又叫心因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身心官能失調的疾病, 即生理及心理上的疾病。其成因歸納不外乎患者本身對於身體形象之美學認知有所偏差、或因職業關係必須要保持苗條、或在家庭及感情上有與身體胖瘦有關連的壓力、甚至是遭逢生活上的巨變,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壓力等等,結果造成對身材和體重相當重視。
陳家駒強調,近年來厭食症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9成發生在10歲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患者初期症狀會先發展出奇特的飲食習慣,舉如吃的很少或只喝飲料,中期會強迫自己拒絕進食及過度劇烈運動,進而服用瀉藥、利尿劑與自我催吐,以圖自己在短期間內體重能急遽減輕,降至標準體重的75~85%以下。通常患者仍可維持正常作息,自己會一再跟親人否認飢餓及疲勞,以致長期下來腸胃功能衰竭,只要吃東西就吐,還會有骨質疏鬆、低血壓、心跳減慢、掉髮、指甲脆弱、臉色蒼白泛黃、畏寒等後遺症,女性還會有月經停止中斷最少3個週期的情況,男性則是喪失性能力及興趣。若未加以及時治療以致讓病情更加惡化時,死亡率更可高達5-20%,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陳家駒說,心理特徵方面,厭食症患者一般常見會沮喪、焦慮、過分重視形象、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社交功能、憂鬱、有強迫性想法、過度完美主義個性等情形一起出現,他們會過分的關心自己的身材及體重,極端地依據自己的身材及體重來評價自己的價值。
病程方面,陳家駒表示,目前臨床上有少數厭食症患者是因病情急遽惡化致死,但也有幾近痊癒的例子。一般而言,通常在發病的5~8年內,死亡率約5%,發病20年以上,死亡率則會上升到15~20%。
在治療及後續追蹤上,陳家駒表示,對於門診病人的個別治療方案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用認知方法讓患者清楚辨識不當的美學認知及飲食態度。
第二階段︰強調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及態度,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放棄節食、養成均衡飲食、補足每日所需營養、教導飲食養生及體重平衡正確概念。
第三階段︰使用荷爾蒙治療。
第四階段︰運用生活實例,以培養患者處理情緒及性格、心理、壓力能力,預防厭食症的再發生。
臨床門診中,常見厭食症患者多由家人半強迫地帶來,所以精神科醫師必須在治療一開始,就必須先與患者確定好後續治療細節。在患者漸漸信任醫師的過程中培養成良好的醫病關係,深入了解厭食症患者的不適當想法、認知扭曲、灌輸美的正確觀念、不當進食或催吐行為及相關後遺症,以尋求症狀的漸進緩解。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書田診所) 17歲的張姓少女,由媽媽陪同至書田診所精神科看診,張媽媽向醫師訴說女兒這半年多以來,常常失眠、性格變得孤僻、執著、暴躁,因嚴格要求自己的身材,以致於體重由原先的54公斤直線下降至目前的30公斤左右,體重下降幅度高達4成。張姓少女甚至常抱怨媽媽太胖令她感覺很噁心;家裡也常常會囤積很多食物,並會自己烹調食物分給左鄰右舍享用,但自己卻不吃,飲食習慣也非常挑剔。經醫師臨床檢查後發現,原來她是罹患了「厭食症」。
數年前,紅極一時的日本女星宮澤理惠在短時間內體重驟降,身高160多公分的她竟瘦至35公斤以下,原本圓潤美好的身材變成令人觸目驚心的皮包骨,雖然她極力否認,但外界仍推測她患了厭食症。英國黛安娜王妃更曾公開在媒體上承認罹患過厭食症,並且接受心理治療;多年前美國著名的鄉村歌手「木匠兄妹」中的妹妹卡本特也是罹患厭食症而致命。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並非影視明星或公眾人物的專利,在目前普遍認為「瘦即是美」的偏差觀念下,國內罹患厭食症的病人已經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厭食症又叫心因性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是一種身心官能失調的疾病, 即生理及心理上的疾病。其成因歸納不外乎患者本身對於身體形象之美學認知有所偏差、或因職業關係必須要保持苗條、或在家庭及感情上有與身體胖瘦有關連的壓力、甚至是遭逢生活上的巨變,無法承受突如其來的壓力等等,結果造成對身材和體重相當重視。
陳家駒強調,近年來厭食症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9成發生在10歲到30歲的女性,平均發病年齡是17歲。患者初期症狀會先發展出奇特的飲食習慣,舉如吃的很少或只喝飲料,中期會強迫自己拒絕進食及過度劇烈運動,進而服用瀉藥、利尿劑與自我催吐,以圖自己在短期間內體重能急遽減輕,降至標準體重的75~85%以下。通常患者仍可維持正常作息,自己會一再跟親人否認飢餓及疲勞,以致長期下來腸胃功能衰竭,只要吃東西就吐,還會有骨質疏鬆、低血壓、心跳減慢、掉髮、指甲脆弱、臉色蒼白泛黃、畏寒等後遺症,女性還會有月經停止中斷最少3個週期的情況,男性則是喪失性能力及興趣。若未加以及時治療以致讓病情更加惡化時,死亡率更可高達5-20%,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陳家駒說,心理特徵方面,厭食症患者一般常見會沮喪、焦慮、過分重視形象、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社交功能、憂鬱、有強迫性想法、過度完美主義個性等情形一起出現,他們會過分的關心自己的身材及體重,極端地依據自己的身材及體重來評價自己的價值。
病程方面,陳家駒表示,目前臨床上有少數厭食症患者是因病情急遽惡化致死,但也有幾近痊癒的例子。一般而言,通常在發病的5~8年內,死亡率約5%,發病20年以上,死亡率則會上升到15~20%。
在治療及後續追蹤上,陳家駒表示,對於門診病人的個別治療方案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用認知方法讓患者清楚辨識不當的美學認知及飲食態度。
第二階段︰強調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及態度,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放棄節食、養成均衡飲食、補足每日所需營養、教導飲食養生及體重平衡正確概念。
第三階段︰使用荷爾蒙治療。
第四階段︰運用生活實例,以培養患者處理情緒及性格、心理、壓力能力,預防厭食症的再發生。
臨床門診中,常見厭食症患者多由家人半強迫地帶來,所以精神科醫師必須在治療一開始,就必須先與患者確定好後續治療細節。在患者漸漸信任醫師的過程中培養成良好的醫病關係,深入了解厭食症患者的不適當想法、認知扭曲、灌輸美的正確觀念、不當進食或催吐行為及相關後遺症,以尋求症狀的漸進緩解。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