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癌放射線治療的最新進展
⊙賴耿光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治療中心放射腫瘤科/春暉醫星球顧問) 頭頸癌常需借重放射線治療,主要有數個理由:首先,因為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簡稱 IMRT )已被廣泛使用在頭頸部, 此種療法可降低放射線對正常組織的毒性,且初步臨床報告已陸續出爐。
其次, 目前有關這方面的各種隨機取樣試驗所發表的論文皆明顯集中於頭頸癌的生物特性上, 其中最受矚目的研究當推改變分次療法 ( altered fractionation ), 化藥增敏作用( chemosensitization ) 以及分子標靶 ( molecular targeting ) 等。
1.技術上的革新 :
治療技術上的改進必須要有臨床數據的支持。 目前先進的治療計畫例如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 ( 3D CRT ) 與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連同病患定位方式的改進所預期的效果可分成兩方面 :
(1) 腫瘤控制率的提高。
(2) 治療副作用與毒性的減少。
腫瘤控制率預期會提高主要在於腫瘤劑量敢提高, 不管是 100% 的處方劑量能更精確地給予腫瘤或者是實際劑量的追加 ( 即處方劑量比傳統所給的劑量還高)。 毒性的降低主要是指正常組織劑量的減少。 國內有多家醫學中心及區域級醫院 (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內)自民國 89 年已陸續採用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於頭頸癌病患身上。
2.頭頸癌使用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的理由 :
頭頸部是很適合做強度調控放療的理想部位, 主要是因為該部位之解剖構造較複雜以及一般治療後的反應比較嚴重之故。 通常的情形下, 肉眼可見腫瘤或周遭之顯微侵犯高危險區與危急器官 (如視神經、內耳或唾液腺 ) 間的距離祇不過數毫米而已。 傳統上, 如果要在目標體積給予腫瘤殲滅劑量, 而在距離僅數毫米的地方限制劑量的大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 腫瘤幾何學上的關係也相當複雜。 例如在 2D 平面腫瘤與危急器官間之相關位置, 換成 3D 立體影像結構時位置的改變必須要重新評估過。
頭頸癌作放射線治療產生的副作用一般要比其他的部位來得嚴重。 放射線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可分成急性與慢性兩種 ; 急性併發症是在治療期間發生且有自限性, 至於慢性併發症則多在治療後數月至數年中出現且多半為永久性。
頭頸部經照射後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包括黏膜炎及其伴隨的吞嚥困難, 唾液黏稠度增加, 還有因濕性脫屑造成的皮膚炎。 慢性反應則多是口乾、聽力減退, 亦有可能造成視覺的喪失。 其中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唾液分泌功能的喪失。 長期的口乾症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品質, 干擾說話與吞嚥動作且有可能導致更進一步的下頜骨放射性壞死。 由於具備減低正常組織劑量並減輕併發症之潛力, 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自從一開始即被引用於頭頸癌,到目前國內的經歷也應該快接近五年了。
3.初步臨床報告 :
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於鼻咽癌病患應首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其結果已發表於 2002 年的紅色期刊 ( Lee
N et al :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 總共有 67位病人, 中值追蹤期為 31 個月, 其四年之估計局部無復發生存期, 無遠端轉移生存期及全部生存期分別為 97 %, 66 % 與 88 %。 此結果已証實優於傳統治療。 中度口腔乾燥發生率由 3 個月的 64 % 降低到 24 個月的 2.4%, 且無口腔乾燥比例已自 8 % 增加到 66 %。 其他研究者用強度調控方式治療頭頸癌也顯示口乾症的明顯降低。 口腔乾燥症的減少最重要的即在強調放療後生活品質的提升, 病患將免於講話後或吞嚥中不停喝水之煎熬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近三年應用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於眾多頭頸癌病患, 其中鼻咽癌仍然是最大宗, 不少病人在治療前已經有多處頸部淋巴結轉移, 本院針對這些病人於治療中段頸部淋巴結明顯縮小後, 繼續再作一次電腦斷層結合磁振掃描的定位治療計畫, 發現重計畫以後, 由於體型輪廓的改變, 也跟著造成主要唾液腺 (耳下腺) 解剖位置及尺寸的改變; 利用這種方法, 患側耳下腺可以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放射線劑量, 對於這類病人日後口乾症的預防與減輕, 未嘗不是他們的一大福音 !
﹝資料來源:春暉醫星球﹞
googleads
- Nov 11 Tue 2008 10:56
頭頸部癌放射線治療的最新進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