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虎背熊腰或歪頭斜背?談「肌激痛點」之治療-(下集)
環台醫療聯盟
衛生署台南醫院
衛生署台南醫院 曾惠瑜主治醫師
治療上,最重要就是要積極治療引起「肌激痛點」活化的病源,才能長久抑制活性「肌激痛點」。前述膏肓穴疼痛的病人,理學檢查時會發現第四與第五頸椎的小面關節有劇烈壓痛,且會傳至膏肓穴,增加其疼痛程度,照X光即可證實有退化性頸椎關節病變,因此接下來就是要治療病人頸椎的問題,包括熱敷、頸部牽引或第四與第五頸椎小面關節的局部注射。
一般引起「肌激痛點」活化的病源,大多是軟組織病變,包括軟骨、肌腱、韌帶、滑囊等及關節病變,其中很多是由於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所造成,因此治療主要可以從藥物、物理治療及衛教三方面著手。
藥物方面,視其急性或慢性期,選擇用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
物理治療方面,包括徒手療法,例如牽拉、深壓按摩、整脊等;運動療法,例如主動交替收縮及放鬆運動、有氧運動等;以及針刺、電療、熱療、牽引等等。對於較深部或慢性難以治癒的「肌激痛點」,採用針刺效果特別顯著,目前署立台南醫院及新化分院復健科都有提供這項醫療服務。
衛教方面,就是要由醫師針對「肌激痛點」所在的位置及其引發的病源,教導病人如何矯正不正確的姿勢,並且可以自己做牽拉及肌力訓練的動作。總之,能夠找出引起「肌激痛點」活化的病源並將其根除的病例,預後都不錯,因此遇到肌肉酸痛的情形,還是要找醫師診斷治療,以免病痛時間延長而減少治癒的機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