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談皮膚真菌感染(1)


環台醫療聯盟

台東馬偕醫院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孫培倫醫師

真菌,即一般人俗稱的黴菌,普遍存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過期的麵包,雨天沒晾乾的鞋子,或是擺在桌上忘了吃的橘子,幾天後當上面開始出現白白毛毛的東西時,這就是長真菌---發黴了。我們的身體也會受到真菌的感染,如香港腳、頭癬、灰趾甲等,均為此病的範疇。雖然這是一個我們熟知的古老疾病,但真正遇到疑似皮膚病灶時,卻不一定可以做出正確的診斷,要不是「張冠李戴」,錯把其他疾病誤認為是真菌感染,就是「對面不相識」,明明是真菌感染,卻誤認為是其他疾病。不少人認為胯下癢,腳脫皮是件小事而自行購買成藥治療,結果常是,因為擦錯藥使真菌感染更加嚴重,或者原本就不是真菌感染而一直使用抗真菌的藥膏治療,不僅浪費金錢,更浪費時間。以下針對人體真菌感染做一簡單介紹,希望大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類的疾病。

一、 皮癬菌感染
皮癬菌是包括幾種不同屬或不同種的真菌,它們會感染我們皮膚的最表層(角質層)、指甲或頭髮。臨床上造成的疾病有足癬(香港腳)、股癬、體癬、頭癬、甲癬(灰指甲)等,分述如下:

1、足癬(香港腳)
足癬是最常見的皮膚真菌感染。台灣地區潮濕溫熱的氣候,及都市化生活長時間穿鞋,都會助長足癬的發生。一定要會癢的才叫足癬嗎? 答案是否定的,足癬不一定會有症狀,尤其剛開始只有輕微脫皮時,並不會有任何不適,因此常被誤認為是濕疹而失去治療的先機。臨床上足癬有幾種不同的型態:(1)脫皮型:腳底、腳縫或腳掌側邊出現有細屑的脫皮,(2)厚皮型:常在腳後跟出現有細屑的厚皮,(3)糜爛型:腳縫皮膚出現白色糜爛的表現,有時會有滲出液,(4)水泡型:在腳底或邊緣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5)環形紅斑型:在腳背或腳側出現真菌感染的典型環形紅斑,不治療會漸漸向外擴散。足癬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常會使皮膚的完整性被破壞,增加次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因而造成蜂窩組織炎的情形亦時有所聞,不可不慎! 足癬的治療以外用抗藥劑為主,一般治療所需的時間約為四週,視感染的類型和嚴重程度而定,要按時耐心塗藥治療。厚皮型足癬對治療的反應較慢,因此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洗衣服時可用先用開水將襪子燙過後再清洗,以消滅附著其上的菌絲或孢子。家中拖鞋應避免混穿,以減少家人間交叉感染的機會。

2、股癬、體癬、手癬
股癬即俗稱的胯下癢,指的是真菌在腹股溝部位的感染。不癢則已,一癢起來會令人坐立難安。長時間坐在桌前的上班族及學生,及在烈日下工作的勞動朋友,是股癬病患的大宗。臨床上可見一圈紅斑以腹股溝為底往外擴張,有細屑在最外圍的紅圈上,中間部份常是暗棕色的痕跡。體癬的臨床表現和股癬相似,均為往外擴大的紅色斑塊,在長期臥床、糖尿病或免疫低下的病人,病灶的數目會較多,面積會較大。手癬則是真菌長到手上去,在掌面會有脫屑或厚皮,常合併足癬發生。一般民眾對股癬較有概念,但體癬和手癬則常被當做濕疹治療,加之類固醇藥膏的使用,往往讓真菌生長更加旺盛,造成大面積的感染。治療以外用抗藥劑為主,股癬對治療的反應不錯,治療的時間約需二週。體癬則需視感染的面積及嚴重程度而定,一旦確定為真菌感染,應暫停原先使用的類固醇製劑,抗組織胺可減少搔癢的不適,防止因過度搔抓引起破皮甚至次發性細菌感染。若合併有免疫低下或糖尿病,應與內科醫師一同處理。手癬的治療原則與足癬相同。清洗衣物前可先以開水燙過後再清洗,盥洗用具如毛巾等,應避免與家人共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yaster 的頭像
    hyaster

    鍵入真實

    hy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